所谓“疫情班”是求职市场的伪概念
给所谓“疫情班”的毕业生打上较差的标签,不仅是明显的以偏概全,而且是典型的错误归因
文 | 舒圣祥
“不接收‘疫情班’,‘疫情班’应届生简直是受不了,没办法说”。近日,一名2024届毕业生发文,在BOSS直聘上与某物联公司老板沟通时,被对方如此回复。记者向该公司负责人求证,对方承认不接收22届、23届、24届毕业生,并表示“疫情班”是部分企业、老板间交流的口头语,现在不少用人单位的确对“疫情班”的学生态度不友好、评价差。
当前的用工市场依旧是个买方市场,用人单位处于择优挑选员工的地位。在这样的市场上,既然会有淘汰发生,则必然会有用人标准。这种用于淘汰挑选的标准,可以说是一种用人偏好,也可以说是一种用人歧视。用人单位的选人标准,属于企业用工自主权的当然内容,只要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,舆论不该因为淘汰的存在而简单斥责其为歧视。关键在于,该标准本身是否具有科学性,是针对单个的个体还是针对普遍的群体,又是否的确有助于用人单位更好更便捷地挑选到合适的人才。
举例言之,好的用人单位对是否毕业于好学校,一般都是有明确要求的,但这不宜简单认定为对差学校学生的歧视。因为从概率上说,能考上好学校的人一般来说相关能力的确更强,而好学校的教学质量一般来说也的确较高。要讨论“不接收疫情班”是否涉嫌歧视,首先需要弄清楚“疫情班”到底是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。在此基础上再去讨论,用人单位和所谓“疫情班”的毕业生,应该如何理性看待。
因为三年疫情的缘故,最近几届毕业生少不了都有上网课的经历,使用电子产品的频率也相对更高,这些都是事实。但是,这几届毕业生是否工作能力一定更差,TokenPocket官网则显然不能一概而论。部分用人单位反馈,“这几届大学生分层现象更严重,良莠不齐,差的太差,为避免用人筛选成本,一些用人单位倾向拒绝接收疫情期间毕业的几届大学生”。换言之,因为某些“差的太差”现象的存在,影响了部分用人单位对这几届大学生的整体判断。
问题在于,所谓“差的太差”,是否这几届独有的现象?又是否可以简单归因于所谓“疫情班”?
不难看出来,给所谓“疫情班”的毕业生打上较差的标签,不仅是明显的以偏概全,而且是典型的错误归因。在个体层面,“差的太差”也许真实存在;但在整体层面,由此推出“疫情班”毕业生更差,从来就不是经得起推敲的科学结论。在现象层面,“差的太差”可能从来都是如此,并非现在才有的特殊现象;在原因层面,自然也不能归因于所谓“疫情班”。这个意义上,所谓“疫情班”纯粹是一个求职市场上的伪概念,不傲娇不偏激的理性用人单位,应该能够分辨以“疫情班”作为选人标准的荒谬。
对所谓“疫情班”的毕业生而言,应该专注于自身工作能力的提高,主动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,而不要被所谓“疫情班”之类的标签打掉自己的自信。求职市场大了,什么样的用人单位都会有,原本不值得大惊小怪。以“疫情班”选人的用人单位,连基本的理性精神都没有,大可一笑置之,何必去关注?值得关注的是,他们形成此种偏见的底层缘由,比如上班时间打游戏、技术岗不会实操设备、给客户的报价满篇错字、打印合同只打一份……你是不是也有?多关注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工作能力,多练练自己的真本事,这比抱怨用人单位歧视“疫情班”要有意义太多了。
【频道来源】南方+客户端观点频道
下一篇:在产业转移中培育就业增长极